法艺花园

2018-10-15 10:58:19 班华斌律师 管理员 发布者 01982
转载信息
作者: 罗高军
同意转载:
来源: 刑事实务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典藏】监察官必看!原反贪局百战百胜的审讯计谋
来源:刑事实务,作者:罗高军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 一种基本手段。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 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 接证据和主要证据, 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因此 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对侦查破案, 提高 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 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 ,审讯前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 熟悉案件材料
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 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 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 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 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通过了 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 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 是犯罪嫌疑人普遍 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 面对将 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认为 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 担心言多必失, 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 回答。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这类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行为的触犯 了法律,将会受到惩处,但又不愿面对现实,常以反复无常的方式逃避审讯人员的审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审讯人员可以用“减压”的方式来淡化和消除畏罪心理对审讯工 作的不利影响。 对于认为供认后将承担严厉惩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 使其认识 到只要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的想象要好得多的出路,让其正视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 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犯罪主 体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 甚至还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应变能力和反侦查 意识都比较强,同时,利用掌握的职权,他们攀附了复杂的“上层关系” ,建立了稳固的“保 护势力” 。有的关系人甚至还与案件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形成了犯罪嫌疑人对这类关系网的 心理依托,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保护伞。这是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审讯中表 现为漫不经心,情绪比较稳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不愿去想自己的犯罪问题。认为 自己关系多,路子广,只要自己坚决不供,就会有人为自己脱案。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 理,审讯人员应加强心理攻势,向犯罪嫌疑人讲明检察机关查清案件事实的决心和信心,以 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也可以利用制造错觉的方法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猜疑心理使其认 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的证据,还可以直接出示证据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3、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和审讯人员一种不信任和敌视的心理。 此种心理产生 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缘故,犯罪嫌疑人认为检察机关在帮别人整自己; 二是因为审讯人员在审讯中不注意方式, 人为的造成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
审讯中对抗心 理一般表现为:情绪激动,行为暴躁缺乏理智。时而公开对抗,出言不逊;时而矢口否认, 极力狡辩;时而喊冤叫屈,发泄不满;时而反映冷淡,懒懒散散,使审讯工作陷入僵局。因 此,审讯人员面对僵局,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能感情用事。先不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不 急于追讯案件情节和实质性内容, 以缓解其对抗情绪。 待犯罪嫌疑人情绪稳定后再从其最感 兴趣的话题入手, 通过平和的审讯语言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尊重, 使其愿意同审讯人员 进行对话,进而将其对抗心理逐步转化到供述交罪上。
4、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 是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 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丧失 了信心的一种心理。力求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悲观心理的出现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审讯情况 发生变化, 悲观心理依然可以恢复到稳定平衡状态。 关键是审讯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 唤起犯罪人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激发争取光明前途的信心。 悲观心理实际上是 畏罪心理的极端化,因此畏罪心理的应对策略也适用于悲观心理。
(三)制定审讯计划
每次审讯前都应制定计划。本次审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 目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回答的各种情况估计,运用何材料加以佐证等都要计划周到。计划周 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审讯人员没有制定审讯计划,仓促上阵,随意发问, 往往会使审讯工作陷入被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选择审讯突破口 审讯的突破口, 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
如何选择审讯突破 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的突破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 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而且能把案件做大。 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 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要结合案情, 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情况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 针对性地进行, 不可盲目随意, 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
办案当中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 有的认为自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 检察 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 、有“背景” ,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这种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 他们把逃避打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 心理上,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象如在 12 小时内拒不交待自 己的问题,应果断采取拘留措施。侦查人员应充分利用此时犯罪嫌疑人的紧张、恐惧状态, 打破其侥幸心理,趁其惊魂未定之时,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 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 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 、 传,就能促使犯罪嫌疑人由畏罪心理向交罪心理转化。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核心任务就是让犯罪嫌疑人交待犯罪事实和具体情节, 而犯罪嫌疑人则千方百计 地否认犯罪事实和情节。有时甚至只交代结果,不讲细节,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会故意交待 虚假的情节来反过来试探审讯人员的底细, 看其犯罪行为到底有没有被审讯人员所掌握。 因此, 在选择突破口时, 应当紧紧抓住已查明的关键犯罪事实和情节, 从细节处着手进行突破。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对审讯的心理反映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的影响, 对此, 审 讯人员要准确判断,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 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 订立的情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 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 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 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待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 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 供的矛盾、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 以虚假的事实来蒙骗侦查人员。 但是既然 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在共同犯罪中,还要善于利用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和“自保”的心理,利用他们之 间的矛盾, 分化、 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 使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疑、 指责、 仇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是被同伙出卖,也最怕落在同伙的 后面成了"替罪羊"而受到从重打击。因此,发现、利用、制造和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 瓦解犯罪分子,是打开审讯的突破口之一。 在审讯过程中,侦查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个突破口。在办案中,往往一个突破 口只是查清了某一事实、情节,但对案件的全面突破,则需要侦查人员多次进行突破口的选 择或者同时选择多个突破口,这样才能彻底瓦解其抗审心理,深挖窝案串案。
三、审讯谋略与方法
审讯谋略是指审讯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个体的性格、 情感、 意志等心理状态变化的趋向 性,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干预,以引导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策略和技巧。
在审讯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谋略方法:
(一)攻心法
攻心法就是侦查审讯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通过攻其心,达到泄其气,消其势,乱 其谋,夺其心的作用。使犯罪嫌疑人不想、不能、不敢对抗审讯,从而取得“不战而屈人之 兵”的效果。
常用的攻心法有:
1、政治思想攻心
这是最常用的解决犯罪嫌疑人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情感问题的审 讯谋略。审讯人员利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观点去揭露犯罪嫌疑人的错误观念、观 点和立场,以达到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认识的目的。它主要通过强化审讯力量,适当加快 审讯频率和宣讲国家形势来完成,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情攻心,是指以真挚的情感唤 起犯罪嫌疑人仅存的良知,用真情打动犯罪嫌疑人,使其向有利于如实供述罪行方面转化; 二是理攻心,是指运用道德和公理来转变犯罪嫌疑人的思想,促其如实供述;三是势攻心, 是指在侦查审讯中,运用和形成有利的形势、局势和声势,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
2、政策法律攻心
就是运用党的有关刑事政策和法律规定的震慑力,去影响犯罪嫌疑 人的心理。审讯人员通过宣讲党的政策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运用真实案 、 例和真人真事去启发教育犯罪嫌疑人,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 攻心法由于在审讯中显著作用, 它不仅避免了对案件事实进行每件事每个情节的追讯, 能够 省时省力、保证审讯质量,还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改造。攻心法是以积极的心理影响促 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的,运用时应当审时度势,宽严适度。要根据审讯的具体情境,有节 奏地调整审讯的气氛,既不能从头到尾只有平和的规劝,不给适当压力;也不能一味施加压 力,不作启发诱导。宽和严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攻心的目的。
(二) 威慑法
威慑法就是在审讯中, 审讯人员发出能产生强烈效应和刺激的信息, 使犯罪嫌疑人慑于 国家专政机关的威力, 深感自己的卑微, 无力与国家法律抗衡, 从而削弱或消除其对抗心理, 如实交待罪行。
常用的震慑法有:
1、最后通牒
就是直接将犯罪嫌疑人推向绝境,以强迫犯罪嫌疑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对 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展开决战的态势,迫其按照审讯人员的意图作出行动。虽然容易导致 僵局,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成功的比例也很大。因此审讯人员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出现僵 局后应寻找方法化解,重新组织力量,寻机再次发起攻击。
2、敲山震虎
此法常用在深挖犯罪嫌疑人还没有交待的余罪上。在审讯中,犯罪嫌疑 人往往见机行事,审讯人员知道多少就交待多少,能交待轻的就不交待重的。一些没有经验 的审讯人员看到犯罪嫌疑人已经交待了自己的罪行, 认为可以收场了, 实不知假象的背后还 隐藏着更大的罪行。此时,运用敲山震虎的谋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审讯人员通 过不同的侧面进行迂回攻击,从不同的线索,如与犯罪有关的人员,某一事件、某些物品, 与犯罪有关的具体时间、地点来进行深挖,扩大战果。比如对犯罪嫌疑人讲: “你以为你讲 了一点就完了吗?其他的事你打算怎么办?”便是典型的敲山震虎。
3、先发制人
就是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掌握其防御体系的部分或全部之后, 以自己具有的优势, 主动向犯罪嫌疑人发起局部或整体进攻的审讯谋略。 实施先发制人谋略 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使用措辞强烈、节奏性强的发问语句;二是出示强有力的证 据,主动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三是发现有谎供、狡辩的意向,就先行一步,揭穿可能说 出的谎言,不给犯罪嫌疑人以喘息的机会,堵塞其退路,迫其供述。
4、攻其不备
就是在犯罪嫌疑人对某一问题没有防备,或来不及防备的情况下,集中 力量,对该问题进行突然追讯的一种审讯谋略。实施该谋略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审讯人员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对攻中, 要善于捕捉其没有防备的问题; 二是一旦发现了没有防 备的问题,要迅速果断地进攻,切不可因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三)制造错觉法
制造错觉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和气氛的影响,调动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情感和 认识,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一种错觉,形成罪行已经被审讯人员所掌握的错误认识,从而如实 供述罪行。 制造错觉法是利用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特定的环境所造成的思维的片面 性。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或减轻罪责,总是希望达到某种愿望或不愿出现某种结 果。 但处在羁押的环境中, 又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罪行暴露的程度、 审讯人员掌握了哪些证据, 因此,不仅急于探听虚实,而且对外界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向犯罪 嫌疑人输入一定的信息,他就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权衡利弊。 在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 犯罪嫌疑人往往产生错觉, 认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案件的 事实真相,自己无法继续抵赖下去,从而作出供述罪行的选择。
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造错觉:
1、对审讯目标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不能暴露审讯的目标,让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麻痹对方,声东击西,隐蔽 审讯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削弱对方的防御强度,避强击弱,使得犯罪嫌疑人首尾难顾,方寸 大乱,最后不得不交待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
2、对证据掌握程度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 犯罪嫌疑人并不了解检察机关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 被审讯中的犯罪嫌疑人 知道检察机关不会凭白无故乱抓人, 由此会产生一种错觉, 认为检察机关至少是掌握了一定 的证据才来调查自己, 但又不知道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 因此审讯人员在使用证据时应注意 技巧性和隐蔽性,尽量少出示证据,不到关键时刻不轻易出示证据。出示证据时应注意其效 果,每出示一次证据就应令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人员掌握证据程度的错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审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错觉,错觉越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 就越大。因为证据已被掌握,抗拒已失去意义,在权衡利弊后,就会选择供述。
3、对利害关系人的错觉
利害关系人顾名思义就是与案件有关联的人, 这些人掌握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犯罪事实, 往 往对案件事实起着重要的证明作用, 因而也是犯罪嫌疑人的较为关心的问题。 如在受贿案件 中受贿人最担心的是行贿人的情况, 是否被抓了?是否已经交待了犯罪事实?交待了哪些犯 罪事实?等等。 这些都是犯罪嫌疑人急于想知道的问题, 因此犯罪嫌疑人总是试图从审讯人 员口中、 表情及行为上了解猜测利害关系人的情况。 审讯人员在审讯中应注意隐蔽自己语言、 表情和行为,要会“演戏” ,那犯罪嫌疑人就会根据自己主观臆测产生各种错觉,如审讯人 员在审讯中抛出同案人的点滴信息, “别人已经说了,你还在这里顽抗。 ”犯罪嫌疑人就会产 生他人已供述的错觉,从而加速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形成。
4、对事实存在的错觉
职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一般很少留下痕迹,这对于审讯工作是很不利的。对于这 类犯罪,隐蔽性强,有时多年后才发现,大量的犯罪痕迹都无法查证,因此成为犯罪嫌疑人 赖以顽抗的基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审讯人员故意在审讯中假设一些情节,使犯罪嫌疑人 产生错觉, 例如对于一些将财务帐目隐匿和烧毁的犯罪嫌疑人, 审讯人员就可以制造一些虚 假的情节: “你认为你不提供财务帐目就无据可查了吗?你们的会计怕日后说不清楚,自己 私下又记了一本帐,这一点你没有想到的吧?”此话一出犯罪嫌疑人便会顿时乱了阵脚,不 得不交待自己的罪行。 制造错觉的特点是引而不发, 很适合在只有嫌疑根据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使用。 在这种情况 下,使审讯传递的信息量很少,但信息扩张力很大。因此利于隐蔽,情不外露。
制造错觉要 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建立在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引而不发和“诈唬”有 本质区别。 “诈唬”是凭主观臆断提出问题,并附以虚张声势的渲染。引而不发则是凭客观 事实和对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而提出问题。
(2)审讯中要沉着、坚定,表现出自信而胸有成竹的样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案情 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透彻的分析,弄清他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出现什么结果,担心发生什 么情况。只有摸清了症结,才能对审讯充满信心。
(3)力争速战速决,切忌久攻不下。这种谋略的成功,在于输入的信息显示将使用证据, 造成犯罪嫌疑人心理失常而发生判断错误。 如果对证据总是引而不发、 总是作出跃跃欲试的 架势,时间长了就易被识破。为了不至于暴露,使用时应与其他谋略结合起来,虚虚实实地 进行。
四、突破口的选择
怎样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 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选择审讯突破口“三招” 审讯的突破口, 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 如何选择审讯突破 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 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 破。要结合案情,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证据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 目随意,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
办案中我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认为自 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 、有“背景” , 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 这种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 他们把逃避打击 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心理上, 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 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 象如在12小时内拒不交代自己的问题, 应根据是否存在拘留的情形果断采取拘留措施。 侦 查人员应打破其侥幸心理,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 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 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 、 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传,就能使犯罪嫌疑人畏罪心理催化为交代行为。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
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掌握了犯 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订立的情 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 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 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认 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代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
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供的矛盾、 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 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 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 以虚假的事实 来蒙骗侦查人员。但是既然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 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在共同犯罪中,还要善于利用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和“自保”的心理,利用他们之 间的矛盾, 分化、 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 使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疑、 指责、 仇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是被同伙出卖,也最怕落在同伙的 后面成了“替罪羊”而受到从重惩处。因此,发现、利用、制造和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分 化瓦解犯罪分子,是打开审讯的突破口之一。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