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4-24 11:33:26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876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揭开法治的谜底

——读《法治的谜面》有感                                                         
                                                                                                                 文/程王刚
   《法治的谜面》是一本好书,这个考究的书名已足够引人入胜了。
   此书的作者是法律人宪法学者刘练军,当今中国宪法学界领军人物之一、规范宪法学的倡导者林来梵教授的高足。有趣的是,刘练军先生在此书中表现的文风深受林教授的影响,而此书的大部分内容却是“形而下的法学” (化用自本书的“形而下的宪法学”),和当今中国宪法学界又一位领军人物、“社会宪法学”的代表人物张千帆教授名作《宪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练军先生的文字像他老师的一样,点缀着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暗喻和特指;字里行间也萦绕着一缕缕的古典气息,如“是书”、“职是之故”、“复次”,等等,我们在阅读时不经意就会遇到。当然,这是他文风的一方面,仅是一种用词的习惯,但这种习惯编织的文字相当简洁洗练,很是沉着有力。简洁,并不是简单,作者驾驭文字的技艺颇为高超,不仅灵活运用长短句,注意用词的丰富多彩和表达内容的厚实,而且,他还有意识地追求押韵,几乎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些和音乐一样的节奏感和风味。这种文字功底、艺术韵致在法学界法律写作当中还是很少见的。
   他书中所写大部分内容皆有针对性,这点和张千帆教授的《宪在》相类,但是各自侧重的内容迥异。显而易见,他致力最多、用功最深、倾情最甚的是“法治”,大声疾呼的是“法官至上”、“法律至上”、“法治至上”,虽然也有几篇文章主要和“宪政”相关,但与“法治精神”、“司法要义”的主题还无法相提并论。而张千帆教授之《宪在》主要的关切,顾名思义也即“宪政”了。不过,他们的写作方式相同,大体上是通过展示、评论现实中的典型案例、重要事件,表达他们独特的法学见解和观点。刘练军将张千帆教授的《宪在》称为“形而下的宪法学”著作,同理,我们可以称其《法治的谜面》为“形而下的法学”著作。“形而下”并没有影响此书内容的丰富性,并不表明此书理论品格不高。恰恰相反,作者的知识面颇为宽广、见识甚是老到,古今中外各路大师的精辟名言信手拈来,没有一丝半毫的穿凿附会,总是升华补充得恰到好处、契合无间——既有西方的《圣经》,又有我国的《论语》、《孟子》;外国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罗素的名言之外,还有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托克维尔、马克思、阿伦特、罗尔斯、韦伯,法学家贝卡利亚、德沃金、斯托里的警句;不仅包含有关当代的“方韩大战”、“周星驰委员”、“王立军教授”等等的法学评论,还有“汤寿潜”、“劳动教养制度的来龙去脉”等等“史学”或考据短文或论文。
   书中文章,和一般的时评又不一样,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和一般的法学学术批评也有区别,因为处理的题材不同。这类文章,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学评论”。像这类精美专业的文章,在我国并不多见,毕竟,我国法学的发展之路清末以来即磕磕绊绊、曲折迂回,直到近年,法学才略有小成。而像德国的法学家同时有文学家文笔的颇不乏人,如《格林童话》的编者语言学家法学家格林兄弟、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托迈耶、“为权利而斗争”的耶林、伟大的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以及当代宪法学家《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等等。
   当然,像所有的好书、好文章一样,这本书的某些观点也有商榷之处。但是,通读这本书,您的总体感觉一定会像旅游一样:一路上景色迷人、目不暇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段独特的精神之旅之后,您会揭开“法治的谜底”,别有收获,深受启迪。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