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20-10-10 10:23:17 班华斌律师 管理员 发布者 0999
法规索引
发布部门: 吉林省公安厅
发布文号: 吉交救委〔2017〕1号
发布日期: 2017-05-01
实施日期: 2017-05-01
法规效力: 有效
废替修文件: -
失效日期: -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吉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吉交救委〔2017〕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确保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及时得到救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工作。
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发生在我省辖区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第三条 救助基金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筹集、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以及长白山管委会应当设立救助基金,并在同级财政部门开设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五条 省政府成立吉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为省公安厅、省财政厅、吉林保监局、省卫生计生委和省农委。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第六条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以及长白山管委会,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成立吉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模式,成立本级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并在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立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七条 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救助基金的主管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二)依法确定救助基金管理级次及管理模式;
(三)依法监督检查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并定期公告;
(四)依法委托有关单位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五)在财政部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当年从交强险收入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幅度范围内确定我省提取比例;
(六)批准全省救助基金垫付款项核销;
(七)依法对各级救助基金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处罚;
(八)依法委托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代行法律诉讼;
(九)决定救助基金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是本级救助基金的主管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监督检查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并定期予以公告;
(二)依法委托有关单位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三)依法处理、处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报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四)依法委托本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代行法律诉讼;
(五)决定本级救助基金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各级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本级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本级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筹集本级救助基金;
(二)受理、审核垫付申请,并依法垫付;
(三)依法追偿垫付款;
(四)上级或本级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部署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省财政厅负责对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市(州)、县(市)以及长白山管委会救助基金的补助计划。各市(州)、县(市)以及长白山管委会财政部门负责对本级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吉林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是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省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缴纳救助基金实施监督检查。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的,向本级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交通事故基本事实、人员、车辆保险调查情况以供审核,通知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向医疗机构垫付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抢救费用。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向涉及农业机械的事故责任人追偿,对受理的拖拉机、农业机械事故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的,向本级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事故基本事实、人员、车辆保险调查情况以供审核,通知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向医疗机构垫付抢救费用。
各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本地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及时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依法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并对本地医疗机构申请的抢救费用进行审核。
第二章 救助基金筹集
第十一条 省级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的税收收入中安排的补助资金;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助;
(七)其他合法资金。
第十二条 市(州)、县(市)以及长白山管委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省级补助;
(二)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三)救助基金孳息;
(四)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追偿的资金;
(五)社会捐助;
(六)其他合法资金。
第十三条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应将无主或无法确认身份的死亡人员的损害赔偿款存入救助基金专用账户,待死者身份确认后,有财产继承人的,将损害赔偿款支付给财产继承人;无财产继承人的,应将损害赔偿款继续作为救助基金资金使用。
第十四条 每年3月15日前,省财政厅会同吉林保监局根据国家规定的救助基金提取比例,确定我省当年从交强险保险费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各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按照我省确定的救助基金提取比例,于次年1月31日前,将资金转入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根据上一年度全省救助基金收支情况,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从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的税收收入中安排的补助数额,并将补助资金转入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留存救助基金的25%作为省级救助基金和全省调剂,其余资金根据各地交强险保险费上缴和税收缴纳情况,拨付给各市(州)、县(市)以及长白山管委会财政部门救助基金特设专户。各地收到省财政厅拨付的救助基金后,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专用帐户拨付资金。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强险的罚款收入全额划拨至本级财政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三章 救助基金垫付使用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依法应当由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
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省公安厅高速公路公安局设立救助基金管理分支机构,负责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垫付申请的受理、审核,依法垫付以及依法追偿垫付款等有关工作。
救助基金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由承担救助任务的医疗机构书面说明理由。具体抢救费用标准应当按照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核算。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在抢救受害人结束后,对尚未结算的抢救费用,可以申请救助基金垫付,并提供有关抢救费用的证明材料。抢救费用的证明材料应当经当地县级以上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医疗机构申请垫付抢救费用的相关材料后,应当在5日内,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核:
(一)是否属于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救助基金垫付情形;
(二)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
(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认为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对符合垫付规定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并书面告知负责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机构;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不予垫付,并向医疗机构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就垫付抢救费用出现争议时,由属地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协调解决。高速公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就垫付抢救费用出现争议时,由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医疗机构驻地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十二条 发生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的,由受害人亲属或相关部门凭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本人身份证明和其他相关材料提出书面垫付申请。
对无主或者无法确认身份的遗体,由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尸体存放单位处理,尸体存放单位可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申请垫付丧葬费用。
第二十三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丧葬费用垫付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后,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在3日内,按照有关标准垫付丧葬费用,并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不予垫付,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垫付申请进行审核时,可以向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予以积极配合。
第四章 救助基金管理
第二十五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员费用、办公费用、追偿费用、委托代理费用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同级财政部门在年度预算中予以安排,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开立救助基金专用帐户,救助基金专用帐户设在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基金年终结余转入下一年度使用。
第二十七条 救助基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户管理,并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缴纳、划拨、捐赠等来源的资金,应及时出具省财政厅监制的专用票据,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垫付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后,应当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进行追偿。
发生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情形,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侦破后,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有关单位、受害人或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追偿。
第二十九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保管救助基金的财务档案和有关资料,定期对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进行清理审核,对已追偿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进行冲销。
对已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确实无法追偿的,应当予以核销,具体核销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 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季度终了后15日内,将上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报送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三十一条 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2月10日前向省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
年度工作报告应当包括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审计报告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
第三十二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变更或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清算,按规定处理剩余资产。
第三十三条 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将上一年度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等情况报送省政府、财政部和中国保监会。
第三十四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其联系方式和办公地址等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未依法从交强险保险费中提取资金并及时足额转入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的,由吉林保监局负责催缴,超过3日仍未足额上缴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并将失信企业纳入全省失信企业黑名单。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用证明的,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第649号令)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涉及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者妨碍监督检查的。
第三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受害人”,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除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二)“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服务费用。具体费用应当按照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中的“3日”、“5日”、“10日”、“15日”指工作日。
第四十一条 铁路、机场、林业辖区范围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需要救助的,由负责处理该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驻地所在的市(州)、县(市)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十二条 非机动车之间或非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经事故处理机构处理的,比照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 车辆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致人身伤亡的事故,经事故处理机构处理的,比照适用本办法。
拖拉机、农业机械在田间、场院等道路外作业、转移发生的事故,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接到报案、进行处理的,比照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吉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债〔2012〕963号)同时废止。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