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4-9 23:58:25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1008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不要犯低级错误
      1.避免空白。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科目的考察特点,平时备考要有针对的加以训练;
      同时,在考场上,遇到实在不懂的问题,即便是将案件的相关情节改写,也不能交空白卷,殊不知,即便是1 分,也可能成为救命的稻草!
      2.合理配时。除了平时复习进行充分准备外,要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卷四一共七道题目,基本上是刑法、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法治理念简析题和法理论述题七道题。
      其中,法治理念简析题控制在25 分钟以内;刑法、民法控制在35 分钟以内;刑诉、民诉和行政法控制在25 分钟左右;论述题控制在35 分钟以内,最长不要超过40 分钟。
      3.言简意赅。卷四分析题的答案,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言简意赅,问什么答什么。
      例如,题目只是问构成何种犯罪,考生只需答出罪名即可,无需进行任何解释;如果问“为什么”,才进行解释;同时,在进行解释时,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答出关键点。
      4.卷面整洁。考生要特别注意:(1)必须标注相应的题号,但无需抄问题;(2)必须要进行相对充分的思考;(3)经过至少15 分钟思考,还是不知所云,那就按照自己理解下笔;(4)无论如何,不能在卷面上画画!
      5.法言法语。考生平时应加强法言法语的训练,同时加强法条的记忆,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的多使用法言法语。
      6.加强训练。在做真题阶段,考生一般更愿意做选择题,对卷四关注不够,在此特别建议考生,必须加强平日的训练,上述5 各科目,考前每科至少要做10 道规范的练习,并写出完整的答案。
      倘能如此,卷四又何止提高20 分呢?
      二、刑法案例分析:综合型问答题——不要因为不懂技巧而丢12 分!
      (2009)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
      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标准答案
    考生的答案(全会做,但白扔12分)
    备注
一、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1.甲构成抢劫罪。甲在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
同时,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一、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1.甲构成抢劫罪。甲在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成立抢劫罪。同时,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1.明示原则。
只判断构成“抢劫罪”,但没有指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
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丢1 分。
2.量刑情节
几乎没有考生指明“抢劫致人死亡,适用升格法定刑”,丢1 分。
2.甲不另定盗窃罪。
甲两天后到丙家,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一部分,不单独构成盗窃罪。
缺失!不但要指出构成何种犯罪,还要指出不构成何种犯罪!丢2 分
3.甲不构成自首。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自首立功的
相关解释,只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的,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3.甲不构成自首。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自首立功的相关解释,只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的,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1.考生一般能从题干中读出命题人希望考生判断自首问题。
2 . 如果构成自首,则要指明“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二、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1.甲乙不成立共犯。
(1)乙事先的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
(2)甲的抢劫行为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
(3)乙没有帮助故意,也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二、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1.甲乙不成立共犯。
(1)乙事先的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
(2)甲的抢劫行为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
(3)乙没有帮助故意,也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1.部分考生没有明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丢1分。
2.几乎没有考生指明“乙不构成教唆犯”“乙不构成帮助犯”。丢3分
2.乙不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
甲套问乙打开保险柜的方法,未告知乙实情,乙缺乏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故意。
缺失!几乎没有考生指出“乙不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丢2 分。
3.乙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甲将丙的储蓄卡、身份证交乙保
管时,未告诉乙实情,乙没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
缺失!几乎没有考生指出“乙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丢2 分
4.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乙冒用丙的信用卡去商场购物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4.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乙冒用丙的信用卡去商场购物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致胜策略】
      1.行为定位法
      综合型问答题最大的障碍在于“不构成犯罪”情况的分析。要想克服这个障碍,一方面要尽量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另一方面,考生可借助行为定位法,即在题干中把所有的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都标上序号(从历年真题看,一般是10—12 种行为)。在答案中必须对这些行为都进行分析(但仍要排列组合),才会做到万无一失!
      2.按人头答题。
      如里面牵涉到甲、乙、丙,就要按照甲乙丙、甲乙、甲丙、乙丙、甲、乙、丙的方式分析,这样不会容易漏。当然这种组合不是绝对的,如果乙和丙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就可以不写这种组合。
      3.定罪问题
      包括定罪和不定罪两种情况,都必须加以讨论;同时要写明原因。至于排列顺序,最好按照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这样和标准答案才更加接近。
      4.量刑问题
      量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界定有没有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问题;其次,要判断是应当还是可以,是从轻、减轻还是从重处罚;同时还应判断有没有数罪并罚的情况,如果有,一定要单独加以表述!
      5. “明示原则”
      司法考试阅卷的规则是不作任何默认或者推理,阅卷老师仅仅看你的表述。所以一定要明示,比如题干中说“甲和乙商量从事某项犯罪行为,乙应允”,这句话要明示为:“甲乙形成共同故意”。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