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专题
专题
法规树
法条
案例
裁判
文书
法文
本版
全局
用户
法律专题
法律资讯
法律数据
法律实务
法律资源
法律社区
婚姻
合同
刑事
法规树
个人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要闻
热点案件
立法动态
法律时评
法律法规
部委规章
司法解释
地方规定
地方司法
裁判文书
法学理论
实务文章
业务指引
解读释义
案例分析
法律文书
法律风险
法学教程
法律工具
考试资料
疑难研究
法律群组
律师
律师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团
律团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所
律所
综合所
特色所
精专所
工作者
工作者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服务所
服务所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
特色型
精专型
综合型
专业机构
专业机构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辅助机构
辅助机构
鉴定
评估
税务
会计
版块
›
法律资讯
›
法律时评
›
查看内容
发新帖
专题
手持身份证照网上轻易搜 律师:出售信息最高判三年以下
2016-9-7 15:32:04
七柒
法士
编辑地区
×
编辑地区
地区:
请选择
安徽省
北京市
福建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黑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天津市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发布者
电梯直达
0
1166
转载信息
作者:
杨姣姣
同意转载:
是
来源:
法制网
正在更新加载主题内容的条文数据,请您耐心等候一下....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编者按:近日有网友反映,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证照片”皆出现大量相关图片,人脸清晰,身份证等关键信息明白无误,不少网友担心“这么重要的信息就这么暴露,太危险”。近期频频见诸报端的电信诈骗也给大家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手持身份证照片是怎么被泄露的,该如何防范信息泄露。
哪些地方存泄露风险?
理财招聘网站成泄露源头
一位网友曾发文表示不满:“好规划网更换手机号的程序实在是太讨人厌了,提供了姓名、身份证号码、注册过的银行卡、银行卡预留手机号、身份证及银行卡的照片还不够,竟然还要手持身份证的照片!”。
据了解,该网友提到的这家网站是一家互联网财富管理机构。此外,一些贵金属、石油交易中心需要拿客户身份证图片才能为其投资。随着移动支付逐渐普及,人们尝试网上开店、网络理财时,被要求提交手持身份证照片的平台也越来越多。通过另外一位被泄露手持身份证照片的信息进行溯源后发现,其身份证照片泄露来源于一家招聘网站。
提示:各类理财网站、招聘网站、网店、线上支付、直播、网贷平台、多媒体音视频素材网站注册等都有可能成为泄露源头。
“拍照扫码送大礼”有风险
“之前还纳闷那些让人拍照、扫码就送礼物的人是干嘛呢,原来是把信息都给卖了啊。”看到手持身份证照片在互联网上遭大量泄露的消息,市民吴女士突然寻思了过来。
最近两年,家住方庄的她经常会在小区里、马路边遇到这样一些小摊点。促销人员挂着“扫码就送20元大礼”的牌子,摆上一张堆满卡通充电宝、暖手宝等小礼品的桌子,只要路过的居民扫描一个他们提供的二维码,并且发送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给对方,就能免费获得一件小礼品。
提示:“拍照扫码送大礼”路边摊、广告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发送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给对方,免费获得小礼品。多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获取更多用户注册而进行的推广活动。
网络相册、社交网络晒信息存泄露风险
“除了在社区、乡村等地区通过送礼品获取身份证信息,网络相册、社交网络晒信息也是这类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李铁军说。他建议市民,如果用手机拍摄身份证信息,拍完用完后要尽快删除,关键的证件照片一定不能留在手机里或者网盘中。
此外,对于一些不正规的网贷平台、社交网站,也尽量不要上传身份证照信息。
泄露原因
1.网站未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搜索引擎根据爬虫协议(网站通过Robots协议告诉搜索引擎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抓取这些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上就能搜到图片。
2.网站主动卖出用户手持身份证照等信息。
风险:
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这些被泄露的手持身份证照可能成为一个个“惊雷”。记者发现,一些微信公众号平台公然打出“秒批2000元,手持身份证即可放款”“随心贷再次升级,有身份证即可下款!”“个人信息应急借款最高3000元”之类的信息。只需要提供一个手机号、一张手持身份证照片,你就能在半小时内获得两三千元的贷款放款。
简便粗暴的获利流程刺激了不法分子的神经。2015年11月,徐州市就审理了一起不法分子多年来购买他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违规办理信用卡、恶意盗刷套利的案件。
案例:河南豫南某大学经济管理系19岁女大学生王某通过借款平台借款3000块钱,后因无法按时偿还,陷入裸贷陷阱,欠款从3000翻至20000元左右,个人裸照遭泄露。
律师提醒:发现信息泄露可举报
京衡律师事务所余超律师表示,手持身份证照片暴露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他提醒公民不要随意向不正规的互联网平台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以防被不法者窃取利用或倒卖谋利。“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轻则被广告骚扰,重则被骗取钱财。”
余律师提醒市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等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投诉举报。如果有明确的侵权人,则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同时,他告诉记者,我国《刑法》也有相关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40
331
新划词创建
确定
编者按:近日有网友反映,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证照片”皆出现大量相关图片,人脸清晰,身份证等关键信息明白无误,不少网友担心“这么重要的信息就这么暴露,太危险”。近期频频见诸报端的电信诈骗也给大家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手持身份证照片是怎么被泄露的,该如何防范信息泄露。
哪些地方存泄露风险?
理财招聘网站成泄露源头
一位网友曾发文表示不满:“好规划网更换手机号的程序实在是太讨人厌了,提供了姓名、身份证号码、注册过的银行卡、银行卡预留手机号、身份证及银行卡的照片还不够,竟然还要手持身份证的照片!”。
据了解,该网友提到的这家网站是一家互联网财富管理机构。此外,一些贵金属、石油交易中心需要拿客户身份证图片才能为其投资。随着移动支付逐渐普及,人们尝试网上开店、网络理财时,被要求提交手持身份证照片的平台也越来越多。通过另外一位被泄露手持身份证照片的信息进行溯源后发现,其身份证照片泄露来源于一家招聘网站。
提示:各类理财网站、招聘网站、网店、线上支付、直播、网贷平台、多媒体音视频素材网站注册等都有可能成为泄露源头。
“拍照扫码送大礼”有风险
“之前还纳闷那些让人拍照、扫码就送礼物的人是干嘛呢,原来是把信息都给卖了啊。”看到手持身份证照片在互联网上遭大量泄露的消息,市民吴女士突然寻思了过来。
最近两年,家住方庄的她经常会在小区里、马路边遇到这样一些小摊点。促销人员挂着“扫码就送20元大礼”的牌子,摆上一张堆满卡通充电宝、暖手宝等小礼品的桌子,只要路过的居民扫描一个他们提供的二维码,并且发送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给对方,就能免费获得一件小礼品。
提示:“拍照扫码送大礼”路边摊、广告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发送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给对方,免费获得小礼品。多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获取更多用户注册而进行的推广活动。
网络相册、社交网络晒信息存泄露风险
“除了在社区、乡村等地区通过送礼品获取身份证信息,网络相册、社交网络晒信息也是这类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李铁军说。他建议市民,如果用手机拍摄身份证信息,拍完用完后要尽快删除,关键的证件照片一定不能留在手机里或者网盘中。
此外,对于一些不正规的网贷平台、社交网站,也尽量不要上传身份证照信息。
泄露原因
1.网站未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搜索引擎根据爬虫协议(网站通过Robots协议告诉搜索引擎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抓取这些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上就能搜到图片。
2.网站主动卖出用户手持身份证照等信息。
风险:
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这些被泄露的手持身份证照可能成为一个个“惊雷”。记者发现,一些微信公众号平台公然打出“秒批2000元,手持身份证即可放款”“随心贷再次升级,有身份证即可下款!”“个人信息应急借款最高3000元”之类的信息。只需要提供一个手机号、一张手持身份证照片,你就能在半小时内获得两三千元的贷款放款。
简便粗暴的获利流程刺激了不法分子的神经。2015年11月,徐州市就审理了一起不法分子多年来购买他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违规办理信用卡、恶意盗刷套利的案件。
案例:河南豫南某大学经济管理系19岁女大学生王某通过借款平台借款3000块钱,后因无法按时偿还,陷入裸贷陷阱,欠款从3000翻至20000元左右,个人裸照遭泄露。
律师提醒:发现信息泄露可举报
京衡律师事务所余超律师表示,手持身份证照片暴露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他提醒公民不要随意向不正规的互联网平台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以防被不法者窃取利用或倒卖谋利。“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轻则被广告骚扰,重则被骗取钱财。”
余律师提醒市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等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投诉举报。如果有明确的侵权人,则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同时,他告诉记者,我国《刑法》也有相关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创建新划词:
自动
更新划词缓存
创建新专题 -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举报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