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9-22 11:38:51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542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七十条【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第一百七十条 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解释】本条是关于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规定。
  (一)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就是说,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民族信仰,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有资格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中国公民都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不是都能享有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包括承担其所为的民事行为后果的能力。这个能力就不是人人具备的。例如,所有的公民都享有继承权,一个三岁的孩子按照祖父的遗嘱可以继承一所房子,但他自己不会上公证处办理公证,不懂得去房屋登记部门过户,不明白出租、出卖、抵押房子,发生了继承权纠纷,也不会同他人讲理。但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就可以去办,如果他没有时间,还可以委托别人代理。这个三岁的孩子就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这个健康的成年人就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这里的区别就是有无分辨是非的能力。
  按照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小或者有无,民法通则规定: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人:(1)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2)年满十六周岁以上有固定劳动收人的公民。这两种人当然必须不是精神病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人:(1)年满十周岁不满十八岁的公民;(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比如轻度弱智人、间歇性精神病人等。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两种:(1)不满十周岁的公民;(2)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二)民法为什么要规定无民事行为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规定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是不让他们独立地凭自己的意志去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例如,一个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能不能同别人签订买卖房屋的合同?再如,一个五岁的孩子创作的书法作品得了奖,许多人想买他的作品,能不能让他自己去开办书法作品展览并销售其作品?由于他们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因此不允许他们自己去进行这些民事行为。否则,他们多半会吃亏上当,被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不明白,因此也会产生纠纷,社会的民事经济秩序就会出现问题。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们以及与他们进行民事交往的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来说,是消除民事经济活动的不安定因素,维护民事经济活动的秩序。所以,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而实施了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就是无效的民事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不作数。那么,如果他们需要实施这些民事行为怎么办?民法通则还规定了监护制度,由法律规定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理他们实施民事行为。例如,未成年人由他的父母当监护人,代理他进行民事活动。
  那么,怎么会发生申请人民法院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如一个八岁的儿童,他肯定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不用申请人民法院认定。“认定”往往是指认定精神病人,例如,某乙同精神病人甲签订了买卖房屋的合同,如果甲是精神病人,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对于无效的合同,法律规定要恢复原状,即恢复到没有签订合同以前的状态,有过错的还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那么,甲是不是精神病人?乙可能认为他不是,因为订的合同对乙有利,但甲的监护人认为甲是精神病人。这就产生了“认定”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多半是出于实施民事行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需要。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可以独立实施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产生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公民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直接关系到公民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具有法律意义。
  (三)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程序
  公民是否患有精神病,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来加以确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法律设定该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事实存在。精神病的种类很多,临床表现症状也不同,有的表现为狂躁,有的则表现为抑郁,等等。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二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人民法院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必须要以该公民确实患有精神疾病,不具有正常人从事民事交往活动所必需的智商和心理状态为特征。具体来说,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来认定该公民是否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医学鉴定,也可以参照医院的诊断证明书来认定。在不具备鉴定诊断的情况下,可以参照群众对精神病人公认的程度去认定。对于曾经患过精神疾病,但已治愈的,而且能够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交往的人,就不得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了。
  2.必须由精神病人的近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精神病人的近亲属,是指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精神病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是指精神病人的近亲属以外的,与精神病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或者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此外,利害关系人还包括被认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债权人、债务人。精神病人有近亲属的,由其近亲属行使申请权;没有近亲属的,由与精神病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的人行使申请权。没有这些人或者其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对其他申请人不同意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地的居委会或者民政部门行使申请权。
  3.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人提出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不得以口头形式,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即该公民的精神健康情况,丧失行为能力或者部分丧失行为能力的原因及其表现,是否经医疗机构诊断以及医生对该公民病情的诊断情况等,都应在申请书中具体写明。
  4.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申请人应当向被申请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这样便于就近了解该公民的实际情况。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