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吴平 温雅云 【原标题:你的隐私在网上流动】
 郭山泽/画 提起“棱镜门”、“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一些人或许会觉得陌生,和自己生活有距离,但提起垃圾邮件、论坛账号被盗、QQ被盗号、网银风险等,大部分网民恐怕不仅听说过,甚至还可能亲身经历过。事实上,上述现象无一例外都指向网民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隐私被泄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日益紧密,以上所提到的各种状况或许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家身边。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维护网络安全”首次出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网络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另一方面,网络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层出不穷。 如何规范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保护网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隐私不被侵犯?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智能手机:收集个人信息的“手雷” 小尹是一个重度手机玩家,微博、微信、QQ一个都不少。好几个软件经常挂机的情况下,手机的电量也越来越不禁使。在朋友推荐下,小尹使用了一款可以关闭后台进程以及监视软件活动的安全软件。这一查看可不得了,根据这款软件显示,仅最新版的手机QQ就会使用到小尹手机的16项权限,这些权限包括短信记录、联系人记录、通话记录、定位、手机识别码、录音、拍照和录像、系统设置、彩信记录、发送短信、电话、通话状态、通话监听、开启移动网络、开启WIFI、开启蓝牙等。 “有些权限很好理解,比如录音、拍照和录像、定位等,但有的就不能接受了,为什么QQ要获取我的短信记录、联系人记录、通话记录、甚至还有通话监听?看完以后,我都不敢使用软件了。”小尹告诉记者。 一位手机游戏开发者告诉记者:“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工程师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用户使用软件时的场景,这就迫使开发者尽可能多地去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鱼龙混杂,不排除一些软件搜集了一些与软件本身功能无关的用户信息。像一些工具类软件如手电筒等,如果取得了用户的短信权限,通过软件内置的广告强迫用户定制一些不需要的增值服务,就有了可能。这种软件,我们一般都称它为流氓软件。” “其实目前的智能手机都在不断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主要分为以安卓为首的谷歌和以IOS为代表的苹果两大阵营。安卓平台较为开放,软件开发者可以进行一些权限的定制,苹果则较为封闭,通讯录、联系人等都是很高级别的权限,一般不对开发者开放,这也导致安卓平台上流氓软件大量泛滥。但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层面,谷歌和苹果自己的应用都掌握着最高的权限,这两家厂商其实都在不断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被用到了什么地方?有没有侵犯用户的权利,那就得看这两家厂商的节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智能手机比作冯小刚电影中的‘手雷’毫不为过。”这位开发者进一步解释道。 概念:个人信息 隐私 上述开发者也同时强调,绝大部分开发者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才去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事实上,网络间的信息流通在辨别用户时都要用到身份确认,个人信息很多是可以公开并进行交互使用的,更多的是方便用户使用而不是侵犯用户。 那么何为个人信息?何为隐私呢?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法律上讲,个人信息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出某一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姓名和照片,知情人一看就能识别的信息;还有一些信息是难以直接识别的,需要集合在一起才能推断出特定某个人信息,比如通过工作单位、性别、专业领域等等一系列信息链条的集合,可以明确某人身份的信息。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他的总结是,“个人信息是指能被他人识别某个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也认为,用户个人信息是指能够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使用从而识别用户的信息。“通常,我们把个人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密码等都视为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与隐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要具备身份识别性,即属于个人信息。隐私一般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为他人知悉的秘密。从权利保护范围看,个人信息除了包含不能或者不适用于公开的私密信息以外,还包含大量的可公开信息。所以,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还需要看其是否包含不适用于公开的秘密信息。”赵占领告诉记者。 刘德良同时强调:“隐私与个人的名誉和尊严有关系,一般是不允许别人搜集、试探、公开披露、传播使用的。隐私之外的个人信息,是可以允许他人认知的,比如通过电话进行采访,通过邮件通信。这些个人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法律不是禁止这些信息的公开和传播,而是禁止这类信息的滥用行为。” |
作者:吴平 温雅云
【原标题:你的隐私在网上流动】
![]()
郭山泽/画
提起“棱镜门”、“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一些人或许会觉得陌生,和自己生活有距离,但提起垃圾邮件、论坛账号被盗、QQ被盗号、网银风险等,大部分网民恐怕不仅听说过,甚至还可能亲身经历过。事实上,上述现象无一例外都指向网民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隐私被泄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日益紧密,以上所提到的各种状况或许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家身边。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维护网络安全”首次出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网络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另一方面,网络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层出不穷。
如何规范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保护网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隐私不被侵犯?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智能手机:收集个人信息的“手雷”
小尹是一个重度手机玩家,微博、微信、QQ一个都不少。好几个软件经常挂机的情况下,手机的电量也越来越不禁使。在朋友推荐下,小尹使用了一款可以关闭后台进程以及监视软件活动的安全软件。这一查看可不得了,根据这款软件显示,仅最新版的手机QQ就会使用到小尹手机的16项权限,这些权限包括短信记录、联系人记录、通话记录、定位、手机识别码、录音、拍照和录像、系统设置、彩信记录、发送短信、电话、通话状态、通话监听、开启移动网络、开启WIFI、开启蓝牙等。
“有些权限很好理解,比如录音、拍照和录像、定位等,但有的就不能接受了,为什么QQ要获取我的短信记录、联系人记录、通话记录、甚至还有通话监听?看完以后,我都不敢使用软件了。”小尹告诉记者。
一位手机游戏开发者告诉记者:“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工程师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用户使用软件时的场景,这就迫使开发者尽可能多地去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鱼龙混杂,不排除一些软件搜集了一些与软件本身功能无关的用户信息。像一些工具类软件如手电筒等,如果取得了用户的短信权限,通过软件内置的广告强迫用户定制一些不需要的增值服务,就有了可能。这种软件,我们一般都称它为流氓软件。”
“其实目前的智能手机都在不断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主要分为以安卓为首的谷歌和以IOS为代表的苹果两大阵营。安卓平台较为开放,软件开发者可以进行一些权限的定制,苹果则较为封闭,通讯录、联系人等都是很高级别的权限,一般不对开发者开放,这也导致安卓平台上流氓软件大量泛滥。但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层面,谷歌和苹果自己的应用都掌握着最高的权限,这两家厂商其实都在不断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被用到了什么地方?有没有侵犯用户的权利,那就得看这两家厂商的节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智能手机比作冯小刚电影中的‘手雷’毫不为过。”这位开发者进一步解释道。
概念:个人信息 隐私
上述开发者也同时强调,绝大部分开发者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才去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事实上,网络间的信息流通在辨别用户时都要用到身份确认,个人信息很多是可以公开并进行交互使用的,更多的是方便用户使用而不是侵犯用户。
那么何为个人信息?何为隐私呢?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法律上讲,个人信息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出某一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姓名和照片,知情人一看就能识别的信息;还有一些信息是难以直接识别的,需要集合在一起才能推断出特定某个人信息,比如通过工作单位、性别、专业领域等等一系列信息链条的集合,可以明确某人身份的信息。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他的总结是,“个人信息是指能被他人识别某个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也认为,用户个人信息是指能够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使用从而识别用户的信息。“通常,我们把个人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密码等都视为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与隐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要具备身份识别性,即属于个人信息。隐私一般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为他人知悉的秘密。从权利保护范围看,个人信息除了包含不能或者不适用于公开的私密信息以外,还包含大量的可公开信息。所以,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还需要看其是否包含不适用于公开的秘密信息。”赵占领告诉记者。
刘德良同时强调:“隐私与个人的名誉和尊严有关系,一般是不允许别人搜集、试探、公开披露、传播使用的。隐私之外的个人信息,是可以允许他人认知的,比如通过电话进行采访,通过邮件通信。这些个人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法律不是禁止这些信息的公开和传播,而是禁止这类信息的滥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