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4-9 23:56:57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601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导语:2011司考民法案例之“凶宅”,在司法考试冲刺阶段,案例分析题是复习的一个重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中意的二手房,没料还没入住就听说原业主丈夫曾在该屋内自缢身亡。因无法承受这种住在“凶宅”中的恐惧感,买房人遂向原业主提出了退房及赔偿要求。今天,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调解,原业主胡女士一次性补偿购房人薛先生4万元。
      【案情】
      2010年3月,经房产中介介绍,薛先生看中了一套面积为71.25平方米、总价为49.9万元的二手房。在中介的见证下,薛先生与房主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此后付清了购房款,并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就在薛先生准备入住时,有知情人向他透露,卖主胡女士的丈夫曾于2008年在该屋内自缢法律|教 育|网身亡!薛先生认为胡女士在售房时,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经发生过意外死亡的情况,导致他误买了“凶宅”,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合同欺诈,遂将胡女士告上法庭,要求退房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按照我国传统的民俗习惯,如出售房屋内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此类房屋通常被称之为“凶宅”。从生活经验上讲,多数人对“凶宅”充满忌讳,入住后往往会心存晦气、感到恐惧,影响生活质量。该案被告未能主动告知原告“凶宅”信息,致使原告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违背了其真实意思表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欺诈。
      考虑到被告售房款已大部分用于偿还其丈夫生前所欠债务,该案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且被告丈夫自杀的事实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凶杀等恶性事件,对房屋价值影响不大。最终,在法官的主持调解下,胡女士同意一次性补偿薛先生损失4万元,原购房合同继续履行。
      【评析】
      公民购买房屋习惯上考虑多种因素,除了房屋质量、朝向、环境、交通外,还有追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人们对在住宅内发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感到晦气和恐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故在这起案件中,原告的理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善良无害的人文习俗,应受到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公序良俗法律原则的调整。
      如果出卖人未能及时将“凶宅”信息告知买受人,导致买受人基于错误的意思表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买受人有权基于出卖人的欺诈要求撤销合同。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