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稿件来源: 法制文萃报——法制网《法制文萃报》观察员:林寒 近日,一则北京网警接受近百万元利益输送,成公关行业删帖后台的消息被国内媒体多方转载。这篇首发于《新京报》的报道,用数千字篇幅曝光了神秘的“删帖产业”。至此,公众才意识到,这门生意,早已不是前些年网友熟悉的水军草台班子操作,而是成为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由公关公司、门户网站中高层甚至个别监管官员里应外合、环环相扣、联手操纵。那么这条产业链又是如何维系的呢?关键是一些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出于掩盖家丑的目的,心甘情愿出巨资为“删帖产业”添砖加瓦,并美其名曰“危机公关”。这个过程中,有的人花钱买到了“平安”,有的人收获了金钱,但对于公众而言,却丧失了对真相的知情权。 “水军”变身“正规军” 据《新京报》3月26日报道,要想了解这起网警变身删帖敛财高手的案件,要从2012年百度公司报案说起。2012年,海淀检察院在北京市率先通报了一起百度公司员工删帖涉案被批捕的消息。被批捕的是百度公司原社区搜索部高级产品运营管理专员许宁,负责百度贴吧内吧主投诉和吧主审核工作。检方指控,他与曾在百度工作,后为动米网社区运营副总监的吕伟隆,利用职务便利帮人有偿删帖。证据显示,许宁案发源自百度公司在内部检查过程中发现其有违规设立和撤销“小吧主”的操作,许宁后承认了勾结外部人员收费删帖的事实,百度公司于2012年7月13日向公安机关报案。 许宁案,揭开了网站工作人员有偿删帖黑幕的一角,之后,多位涉案的网站管理人员、传媒公司负责人、网警先后落网。 就在百度向警方举报许宁三天后,同样曾在百度任职,后为一家传媒公司的副总经理的顾某被海淀公安分局刑事拘留。据了解,该公司由顾某的哥哥创立。根据警方提请批准逮捕书显示,顾某的公司被怀疑“在网上搜寻政府、企业类负面新闻、帖子等信息,之后指使公司员工联系相关的政府、企业单位,迫使有负面信息的政府、企业单位同意花钱找上述公司帮助在网上删除、压制或屏蔽负面信息,从中牟利”。此外,他们还被警方怀疑曾向多名网站管理人员行贿,以删除负面信息。 通过检查顾某的银行账目往来等明细,警方锁定并控制了近十名网站工作人员,他们均与顾某有经济往来。顾某公司还显示,与他们有不正当经济往来的,还有北京市公安局原网安总队民警刘某,刘某后被采取强制措施。 据顾某称,他2008年曾应聘在百度公司做销售时,发现总有企业、个人、政府部门遇上负面新闻,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百度来删帖,于是便萌发有偿删帖的想法。 据了解,顾某公司主要开展三项业务:一是做危机公关,也就是删帖;二是做新媒体网络推广,也就是包年大客户的网络推广服务;三是软文推广。其中,直接涉案的危机公关部,由顾某带队在三里屯办公,占到公司总收入的六成。 删一条帖子500元至2000元不等,每月结一次账,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转钱……公关公司主动出击搜寻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后,再通过相关网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删帖,并支付一定费用。据2012年11月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间,按照以上套路,顾某兄弟等十余人等共计设法删除百度上的负面网帖近2000条、搜狐500余条、网易28条、千龙20条,分别涉及了上述各网站人员卢某、盛某、黎某等,两年间合计至少产生了200多万的利益输送。 说起来,对删帖这门新生意人们其实并不陌生。从网络成为舆论交集的那一刻起,围绕着发帖、删帖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而其中蕴含的某些管理漏洞,也被一些服务器管理人员、论坛维护者迅速商业化,这就是最早的水军。前些年,水军横行各大论坛,灌水发帖低廉者只需五毛,因此水军也被称为“五毛党”。近年来,随着百度搜索的商业价值日渐巨大化,百度删帖已成为水军新的利润增长点,许宁等百度员工案发由此而来。 不过,正因为普通员工删帖只能删掉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帖子,有的网帖受权责所限鞭长莫及,所以许宁等人其实并没有摆脱以往我们印象中“水军”的范畴——隐藏在阴影里活动。但是当网警刘某受贿百万元,也牵扯进了这个利益链,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据报道,刘某的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负责网络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他直接对口的是各大网站的相关负责人。于是,他可以打着“高大上”的公权力招牌堂而皇之删帖,做到许宁等水军想做却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披“执法者”外衣的刘某让“水军”变为了“正规军”,这不能不说是现行网络监管体系需要反思的地方。网络警察权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由于这个工作的运行并没有向公众公开也自然不受社会舆论监督,这就为腐败分子制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报道中的这位网警,在仅仅8年间,就从执法者变成了阶下囚。由此可知,执法者之所以知法犯法,走向腐败的不归路,大抵还是因为权力运行不透明,缺少公开化的监督。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制度性漏洞。 |
240331
稿件来源: 法制文萃报——法制网《法制文萃报》观察员:林寒
近日,一则北京网警接受近百万元利益输送,成公关行业删帖后台的消息被国内媒体多方转载。这篇首发于《新京报》的报道,用数千字篇幅曝光了神秘的“删帖产业”。至此,公众才意识到,这门生意,早已不是前些年网友熟悉的水军草台班子操作,而是成为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由公关公司、门户网站中高层甚至个别监管官员里应外合、环环相扣、联手操纵。那么这条产业链又是如何维系的呢?关键是一些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出于掩盖家丑的目的,心甘情愿出巨资为“删帖产业”添砖加瓦,并美其名曰“危机公关”。这个过程中,有的人花钱买到了“平安”,有的人收获了金钱,但对于公众而言,却丧失了对真相的知情权。
“水军”变身“正规军”
据《新京报》3月26日报道,要想了解这起网警变身删帖敛财高手的案件,要从2012年百度公司报案说起。2012年,海淀检察院在北京市率先通报了一起百度公司员工删帖涉案被批捕的消息。被批捕的是百度公司原社区搜索部高级产品运营管理专员许宁,负责百度贴吧内吧主投诉和吧主审核工作。检方指控,他与曾在百度工作,后为动米网社区运营副总监的吕伟隆,利用职务便利帮人有偿删帖。证据显示,许宁案发源自百度公司在内部检查过程中发现其有违规设立和撤销“小吧主”的操作,许宁后承认了勾结外部人员收费删帖的事实,百度公司于2012年7月13日向公安机关报案。
许宁案,揭开了网站工作人员有偿删帖黑幕的一角,之后,多位涉案的网站管理人员、传媒公司负责人、网警先后落网。
就在百度向警方举报许宁三天后,同样曾在百度任职,后为一家传媒公司的副总经理的顾某被海淀公安分局刑事拘留。据了解,该公司由顾某的哥哥创立。根据警方提请批准逮捕书显示,顾某的公司被怀疑“在网上搜寻政府、企业类负面新闻、帖子等信息,之后指使公司员工联系相关的政府、企业单位,迫使有负面信息的政府、企业单位同意花钱找上述公司帮助在网上删除、压制或屏蔽负面信息,从中牟利”。此外,他们还被警方怀疑曾向多名网站管理人员行贿,以删除负面信息。
通过检查顾某的银行账目往来等明细,警方锁定并控制了近十名网站工作人员,他们均与顾某有经济往来。顾某公司还显示,与他们有不正当经济往来的,还有北京市公安局原网安总队民警刘某,刘某后被采取强制措施。
据顾某称,他2008年曾应聘在百度公司做销售时,发现总有企业、个人、政府部门遇上负面新闻,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百度来删帖,于是便萌发有偿删帖的想法。
据了解,顾某公司主要开展三项业务:一是做危机公关,也就是删帖;二是做新媒体网络推广,也就是包年大客户的网络推广服务;三是软文推广。其中,直接涉案的危机公关部,由顾某带队在三里屯办公,占到公司总收入的六成。
删一条帖子500元至2000元不等,每月结一次账,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转钱……公关公司主动出击搜寻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后,再通过相关网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删帖,并支付一定费用。据2012年11月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间,按照以上套路,顾某兄弟等十余人等共计设法删除百度上的负面网帖近2000条、搜狐500余条、网易28条、千龙20条,分别涉及了上述各网站人员卢某、盛某、黎某等,两年间合计至少产生了200多万的利益输送。
说起来,对删帖这门新生意人们其实并不陌生。从网络成为舆论交集的那一刻起,围绕着发帖、删帖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而其中蕴含的某些管理漏洞,也被一些服务器管理人员、论坛维护者迅速商业化,这就是最早的水军。前些年,水军横行各大论坛,灌水发帖低廉者只需五毛,因此水军也被称为“五毛党”。近年来,随着百度搜索的商业价值日渐巨大化,百度删帖已成为水军新的利润增长点,许宁等百度员工案发由此而来。
不过,正因为普通员工删帖只能删掉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帖子,有的网帖受权责所限鞭长莫及,所以许宁等人其实并没有摆脱以往我们印象中“水军”的范畴——隐藏在阴影里活动。但是当网警刘某受贿百万元,也牵扯进了这个利益链,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据报道,刘某的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负责网络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他直接对口的是各大网站的相关负责人。于是,他可以打着“高大上”的公权力招牌堂而皇之删帖,做到许宁等水军想做却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披“执法者”外衣的刘某让“水军”变为了“正规军”,这不能不说是现行网络监管体系需要反思的地方。网络警察权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由于这个工作的运行并没有向公众公开也自然不受社会舆论监督,这就为腐败分子制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报道中的这位网警,在仅仅8年间,就从执法者变成了阶下囚。由此可知,执法者之所以知法犯法,走向腐败的不归路,大抵还是因为权力运行不透明,缺少公开化的监督。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制度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