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公司社会责任本位”论者反对“归真堂”上市的理由是,“活熊取胆”显然有悖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归于非法。然而,“公司社会责任”论者的观点较为多元,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确定性。例如,美国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超越法律和经济要求的、公司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与此相类似,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公司社会责任专家卡罗尔(Archie H. 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完整的公司社会责任为公司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以及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之总和。[37]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社会责任论者多从道德哲学、而不是从法学的角度寻求支持。例如,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言,“今天,企业正以昔日教会支配社会的方式支配着社会。这一历史现实给予了企业一种重大的道德上的责任”。[38]而早在1924年,谢尔顿就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39]这种崭新的哲学思想认为,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盈利。可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基础是道德伦理,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又获得了社会和政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法条以其可否作为请求权的独立依据为标准,划分为完全性法条和不完全性法条两种。完全性法条是指能够作为请求权独立依据的法条,其特征是兼具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两个要素,如《合同法》第107条。
[3]参见《关于百胜集团自检情况的调查通报》,载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官网,http://www.shfda.gov.cn/gb/node2 ... objectlai34384.html,2013年5月7日访问。
[4]值得关注的是,正值“归真堂”上市之争沸反盈天之际,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次内部场合,抛出“IPO不审行不行”的惊人疑问。证监会前主席的此番设问,固可理解为其力推证券发行制度改革时的言辞“试水”,同时也不难揣测,彼时证监会身陷法律与道德判断之两难。
[5]这两种观点系笔者根据网络及报章媒体的表述概括而成。
[6]“哈特——富勒”论战从狭义而言,指的是哈特与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的书面交锋,即两人于1958年发表在该杂志第71卷第4期上的《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以及《实证主义与忠于法律——答哈特教授》(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 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1957年哈特在哈佛法学院霍姆斯讲座上做了“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的学术演讲;1958年,哈特与富勒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展开直接交锋;1961年、1964年两人分别出版了各自的著作《法律的概念》和《法律的道德性》;1965年哈特对富勒的书发表书评;1968年富勒在其书的修订版中对哈特的书评进行了回复。
[7]Lon. L. Fuller, 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 Harvard Law Review, 1958,(71).
[8]Lon.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69.
[9]参见[美[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03页。
[10]前引[9],哈特书。
[11]参见纪海龙:《上市与“虐熊”无直接关联——归真堂事件的法哲学透视》,载《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1期。
[12]参见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7-468页。
[13]参见[美]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4][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5]参见[英]奥斯丁:《法理学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6]有学者将道德规范的缺点概述如下:首先,一般而言道德规范细化程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往往并不能提供如何处理个案的精确信息,而法律规范会更加细化从而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道德和伦理判断往往受裁断者个人或集团利益的主导,这些人可能以道德的名义行一己之私;再次,法律规范体现得往往是社会主流道德,社会非主流价值一般不会被法律所提倡,从而在一个道德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社会,道德不能对事物做出最后的裁判,从而法律和道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最后,法律规范中并不仅仅体现道德规范,而且也体现了许多技术规范,比如技术标准、交通规则等等。也即是说,道德与法律分离,维护法律的尊严,根本上是因为现代社会中道德并不能实现法所能实现的功能。参见前引[11],纪海龙文。
[17]该案案情大致如下:四川泸州的黄某生前立下遗嘱,将其财产遗留给其“朋友”(实为与黄某自1994年至2001年一直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张某一人所有,并由张某负责安葬黄某去世后骨灰盒,且该遗嘱已经得到公证。但黄某去世后,当婚外情人张某依该遗嘱向黄某妻子索要财产和骨灰盒时遭到拒绝,张某遂提起诉讼。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嘱是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无效。二审法院认为原审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做出维持一审的判决。转引自丁勇:《归真堂上市争议的法律思考——兼论法律评判与道德评判的界分》,载《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1期。
[18]公司是由股权投资合同、雇佣合同、高管聘任合同、对外经营合同等组成的合同联结体。参见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4页。
[19]“代理成本”一词,最初由美国的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提出。彼时语境下的“代理成本”,仅仅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股权分散且集体行动成本高昂,公司管理者的自利行为损害了股东利益的情形。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这里所运用的“机会主义”概念,与Oliver Williamson早期运用的一脉相承,是指涉及狡诈、欺骗、虚假陈述或者恶意等因素的自利行为。See Oliver Williams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The Free Press, 1985,pp.47-49.
[21]See Steven Ros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 The Principal’s Problem, 63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34 (1873); Principals and Agents: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edited by John W. Pratt and Richard J. Zeckhauser, Harvars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 1-37,1984.
[22]关于公司法语境下的代理成本问题的详细分析,参见前引[19][美]莱纳·克拉克曼、[美]亨利·汉斯曼等著书,第36-52页。
[23]通常认为,“忠实义务”强调的是不作为,即由法律创设相应的禁止性规则,以资相关法律主体遵守,故可以体现为明确的法律规则;如我国《公司法》第149 条规定的种种禁止性条款,即为忠实义务法律规范。与其形成对照的是,“勤勉义务”强调的是作为,而由于各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具体公司情事各有不同,法律难就“何为勤勉”创设具体规则,而只能够设定一般的标准,同时依赖法官在具体情境下做出个案裁定。在英美国家,勤勉义务是指义务人必须以具有类似的知识、经验的人在类似情况下应当拥有的注意程度去经营管理公司。法官将该标准适用于具体情境,从而得出裁判结果。
[24]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所有权比重越低,这些问题就越严重。See Luca Enriques and Paolo Volpi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in Continental Europe,21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17, 122-5(2007).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
[26]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对于为股东提供担保的决议,股东必须回避表决。以避免出现大股东控制股东会以牺牲全体股东利益为代价为自己提供担保的情形。
[27]更进一步的分析,参见[美]莱纳·克拉克曼、[美]亨利·汉斯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第二版),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2页。
[28]Benjamin Graham & David L. Dodd, Security Analysis 54(1st ed. 1934).
[29]See J. A. C. Hetherington, Fact and Legal Theory: Sharehoiders, Manager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21 Stan. L. Rev. 248, 266 (1968).
[30]See John R. Graham, Campbell R. Harvey & Shivaram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40 J. Acct. Econ. 3 (2005); John R. Graham, Campbell R. Harvey & Shiva Rajgopal, Value Destructio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Decisions, 62 Fin. Analysis J. 27 (2006).
[31]See Matteo Tonello, Revisiting Stock Market Short-Termism (2006).
[32]See Robert Sobel, The Big Board: A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Stock Market 159 (1965).关于1982-1999期间的股票换手率情况,参见Robert J. Shill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52 (2d ed 2005)。
[33]对于这一现象的精彩解释,参见Ronald J. Gilson & Charles K. Whitehead, Deconstructing Equity: Public Ownership Agency Costs, and Complete Capital Markets, 108 Colum. L. Rev. 231 (2008).
[34]See Elizabeth A. Wolgast, Ethics of an Artificial Person: Lost Responsibility in Professions and Organizations 72-78 (1992). Tom Baker, On the Genealogy of Maral Hazard, 75 Tex. L. Rev. 237 (1996).
[35]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36]转引自吴丹红:《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9 期。
[37]参见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38][英]A. N. 怀特海:《宗教的形成》。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39]See Oliver Sheld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London: 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 1924: 115-118.
[40]R Rutherford Smith:“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erm We Can Do Without”,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88) p31.
[41]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in T. Beauchamp and N. Bowie, Eht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1988).
[42]Henry G. Mann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Regulated Utilities, Wisconsin Law Review 4 (1972).
[43]See Christopher D. Stone, Where the Law Ends: The Social Control of Corporate Behavior, Waveland Press, 1975 p. 71.
[44]参见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载《法学》2007年第12期。
[45]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证实熊胆粉具有清热解毒、平肝利胆、抑菌抗炎、去翳明目、解痉镇痛、镇静抗惊等作用。
[46]有观点质疑,如果“养熊取胆”有违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养羊取毛、养猪取肘、养鹿取茸、养麝取香都将面临同样的责难。然而,“活取熊胆”与前者相比,其残忍程度断显然不可相提并论。